警惕晕轮效应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5-21 浏览次数:564

                                                                                                                        作者/蔡玉华  编辑/海尔城
       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某人做了一件让你很不爽的事情,你对他很不满,然后你会发现他的很多做法都让你不满,于是你很可能会说他的“坏话”。这个人若是你的同学、同事,你们的关系估计会陷入僵局,大家不相往来、漠视对方甚至攻击对方;这个人若是你的上级,你的不爽恐怕会更大一些——敢怒而不敢言嘛,久而久之会不利于你的心理健康,也会让你的上级对你越来越不满,进而处处挑你的刺。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我们社会知觉偏差中的晕轮效应所造成的。所谓晕轮效应,是指个体的某个特征像光环一样,遮住了观察者的眼睛,使观察者只能看到这个光环而看不到被知觉者的其他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
     晕轮效应有什么危害呢?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但习惯于眼见为实的我们却总是习惯性地由此推彼,得出一些结论。而事实很可能不是这样的。如一个瘦瘦的漂亮女孩走到你旁边,朝你腼腆一笑。你的感觉“哦,这人可真文静!”当然,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可能她是一个非常活跃,健谈的人。随意抓住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是这样或是那样,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恋爱中的“一见钟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往往就是由于对方某方面符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而对其思想、情操、性格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出视而不见造成的。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还不熟识的情况下,因而容易受直觉映像的影响。许多个性品质与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吧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也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见“以貌取人”现象。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在与美丽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俄罗斯的一项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它们不认识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是,总会受到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即表现出按外貌分类的倾向。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长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是,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卫灵公由不喜爱他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品质了,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也成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晕轮效应配合个体的证实倾向,很容易使个体走入“循环证实”的怪圈中。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具有证实倾向,而非证伪倾向。因此假如你对一个人怀有好感,你就会注意到他越来越多的优点,进而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好。而如果你很讨厌某人,那你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会注意到他越来越多的缺点,甚至还会把个体的优点扭曲成缺点。如把热心助人看成做作。事实上,无论你对某人是好感还是厌恶,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进一步证实你的感觉。从而走进一个循环圈。
    晕轮效应由如此大的危害,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时刻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的习惯思维骗了。以免我们犯以偏概全,以貌取人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