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应对姿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5-11
浏览次数:484
这几天有三个人对我说了同一句话,“你戴美瞳了?”第一个说这话的人是我男朋友,我的回答是:“是呀,我戴美瞳了,不美吗?要你管?”;第二个问我这话的人是我的室友,我当时笑笑说:“是啊,怎么样?好看吗?;第三个是我的导师,当他问我这句话时,我很主动地询问:“你觉得我戴这个合适吗?还是有什么问题••••••”对于这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我的回答截然不同。虽然回答不一样,但我觉得是合适的,至少这样的交谈和互动,在当时都很愉快。
我们会发现上面的例子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随处可见。我们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也会有不一样的应对方式和姿态。这些可以用萨提亚提出的应对姿态理论进行解释。萨提亚是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在萨提亚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应对姿态。应对姿态也叫生存姿态,是我们每个人内心为寻求生存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外在行为。萨提亚女士在治疗模式的实践中根据人在他人、自己和情景三个维度上的处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五种姿态。
指责型:只关注自己而忽略了他人和情景。在日常生活中指责型的人常会在行为上对他人进行指责、斥喝、批判、并且时常愤怒,以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在某些情况下指责会让我们感觉良好,不压抑自己的情绪,爽快表达自我。在上面我自己的例子中,我对男朋友的应对姿态就是典型的指责型,在他面前我是骄傲的、自我的,毫不隐晦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讨好型:只关注他人和情景而忽略了自己。当我们感到自己的生存收到威胁的时候,当我们想要获得认可的时候,讨好是主要的反应方式之一。讨好他人时,会对交往中的人和情境予以充分的尊重,但却毫不在意自己的真实感受。当我们讨好别人时,即便自己感觉不好,也会对别人和颜悦色。在某些情况下,讨好的姿态对我们是有利的。人们也往往会不自觉地采取这种姿态。尤其是在上级和权威面前。
超理智型:只关注情景,忽略了他人和自己。超理智的沟通模式漠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表现超理智意味着仅仅关注环境背景,并且通常仅限于数据和逻辑水平。当人们与我们交谈时,我们滔滔不绝地发表看是绝对正确的意见,显得明智而善辩。这种姿态的显著特征就是保持非人性的客观。以这种方式行动时,我们既不允许自己,也不允许其他人关注自己的感受。它同样反映出一个社会准则:成熟意味着不去触碰、不去审视、不去感受、也不去抒发我们的情绪感受。在需要我们冷静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这种应对姿态是适应的,也是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应有的一种姿态。
打岔型:把他人、自己和情景都忽视了。对打岔者来说,自我、他人以及他们互动的环境背景都不具任何价值。处于打岔姿态的人们似乎一刻也不能保持静止。他们企图将别人的注意力从正在讨论的话题上引开。打岔者不断变换想法,并且希望在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他们的打岔行为常常是不稳定和无目的的。打岔者相信只要他们能够将注意力从任何有压力的话题上转移开,就可以生存下去。不难发现,对于打岔姿态我们并不少用,当我们避免难堪时转移话题,当我们面临困难时换一个角度和方式看问题,当我们面对压力时转移注意力••••••
一致型:同时考虑了他人,自己,情景三种因素,是萨提亚女士倡导和推崇的,是我们人在生活中想要成功、快乐和幸福所要具备的最佳型态,一致型的人在生活中身心一致、言语一致、行为一致,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且自信、能干、敢于担负责任,富有创造力。在个人情感和言语中真诚地表达做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内心充满自信,爱心地接纳自己与他人,脚踏实地地专注于每一件事,懂得欣赏自己、肯定自己。
我们每个人在不知不觉中都有过以上五中姿态,并且根深蒂固。每种姿态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人都有它的意义,它们都是重要的。我们在一生中不可能总是用一种姿态与人交往。讨好型虽然很容易注意不到自己,一面倒地去关心他人,但是这种“关心”的种子不就是我们从小学习,而且希望植入我们的体内,希望它发芽长大的吗?我们通常会在急切希望得到认可和肯定的权威是上级、领导面前用这种姿态与人交往。指责型虽然都把手指指向他人,但在某一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肯定,是一种自信的种子。自我肯定也是我们生存过程中少不了的一颗重要的种子。超理智型的人,内在有理智的种子,理智在我们生活中也不可少。一致型是我们人际交往在各种情境中都能适应的姿态,他同时考虑到了他人、自己和情境。但是我们每个人又有一种或是两种常用的姿态。我常用的姿态就是讨好型,这种姿态给我带来一些好处,也给我带来一些困扰,它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适用的。我想最好的形式应该是这样的:让一致型姿态成为我们人际交往的常用姿态,在其他具体情境下,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最有效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