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指鹿为马”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一方面嘲笑赵高颠倒黑白、玩弄权势的无耻行径,另一方面也为秦二世的无能感到悲哀。虽然秦二世很清楚马是什么东西,但在赵高大权在握的淫威下,这位可怜的皇室二代选择放弃自己的主张,随了大家的意思。这次打击对胡亥实在是太重了。据说,秦二世被赵高愚弄之后,恍惚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甚至真的开始怀疑自己对马和鹿的识别能力,每当见到马或是鹿时,都会反复问自己:“这是什么动物”如果赵高多搞几次这样的政治游戏,恐怕秦二世可能会因此出现识别障碍。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能放弃自己的主张,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观点的确存在问题。但像秦二世这样,明明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却屈服于他人的,并不少见。比如,你很喜欢一位老师,但由于同学们大都对她颇有微词,渐渐地你就会发现,这位老师好像并不是真正值得自己去喜欢的。在这里,老师并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你对她的态度。再比如,在某个商场,你可能因为导购员极具渲染力的推荐而购买了一件与自己的风格截然不同的服装,回到家你就开始为自己耳根软而后悔了。可见,在购物的过程中,你的需求已被营销人员牵引而偏离了你的喜好。工作中,你明明认为自己的方案是正确的,却因为领导的非正式意见而一再更改。这时,领导的意志干预了你对方案有效性的判断。这些情况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放弃自己的认知而遵从那些也许是错误的观点呢?
心理学家阿施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在大学校园里招募了一些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中只有一个人是真正被试的,其他人全部是阿施的同盟。阿施请这些同盟配合自己完成一项需要作出判断选择的实验。这项实验的内容非常简单,阿施和向被试者们出示了两张纸,一张纸上画有一条标准长短的直线,称为A线,第二张纸上画有三条不同长短的直线,其中中间的一条明显与直线A长短接近,实验地要求被试者们从第二张纸上的三条线中,找出与A线接近的那条。实验前,他请同盟们统一表示第二张纸上左边的直线更接近A线,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但正是这个典型错误,却使得真正的被试者出现了选择困难。经过若干批实验者的参与后,阿施发现,有四分之三的被试者在实验过程中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力,作出错误的选择。几乎所有的被试者都出现无判断力、迷惑不解等令人沮丧的心理现象。当阿施将事情的真相告诉被试者时,大多数被试者感到难以置信,他们对自己不能坚持正确观点,丢失了自我独立性而疑惑不解。
这是一个有趣的实验,它鲜活地描述了人们是如何放弃自己的正确观点、屈服于虚假认定的过程。阿施认为,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固然是从众心理作怪,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理活动常常受到环境的影响,于是出现了逼迫自我去适应环境的趋向。要知道,我们在作出任何一项决定的时候,都需要寻找到一定的参照物来帮助自己进行判断。秦二世的参照对象是赵高,结果造成了自己对赵高的惟命是从。阿施实验中那位真正的被试者在作出判断选择时,虽然表面上是将直线A作为参照标准,但实际上,他却以身边“被试者们”的判断作业自己的判断参照了。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参照他人的看法放弃或改变自己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加广泛的认识空间,对事物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应当说,这是我们灵活应对外在事物的一种技能。但是,在客观事实绝对清晰的情况下,我们依然以身以身试法自己的观点,屈从于他人,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性。这时需要做的事是,对自我心灵中暴露的缺陷进行清剿。
作者:闻心 摘自《心灵世界》2009年第11期